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hi,可以约你吗?

当一个陌生人这样向你发出邀约,试想一下,这样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 App 里,微信、陌陌、探探?

然而都不是,它就出现航旅纵横这款 App。

相信经常坐飞机的小伙伴都知道这个,无论你在哪个平台上买的飞机票,只要安装了这个 App,它都能给你发送航班提示

至于小伙伴问为啥它这么牛,因为它是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产品。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可以简单这么理解,你在别的出票平台上买的火车票,在 12306 平台上都能查到行程,这是一个道理,因为它们都是一个系统的。

航班纵横除了能够查到行程之外,还支持在 App 上手机值机,生成电子登机牌,不用再打印飞机票了。

实话实话,单说坐飞机用它确实非常方便。

但是当你在航旅纵横上值完机,然后就收到一个陌生人给你发出开头那样的邀约,你是不是会觉得奇怪甚至恶心。

这是真事,就在前天 9 月 21 日,据一名网友爆料,在航旅纵横上值机选座之后,自己受到这样的骚扰,而且陌生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名字和头像,自己也可以查询到陌生人的名字和头像,所以 TA 强烈质疑航旅纵横泄露客户的隐私。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看不清大图?在这里: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很明显,这位网友碰到的陌生人已经把这个航旅纵横当成了某种约 x 软件,也可以肯定,这个陌生人邀约的对象绝对不止她一个人。

更可怕的是这个陌生人还是和这名网友在同一个航班上,如果真的存心不良,下飞机后尾随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以说要是你作为一个女生,你能不害怕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博上很多人转发评论吐槽航旅纵横:

其中@马伯庸就坦言:去年我就抱怨过这个功能了。不顾定位非要玩社交,这是病,得治。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而且原博评论里也惊现该 App 内部员工的吐槽,这位小哥,真得向你们产品经理提提意见了。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在一片质疑声中,@航旅纵横在几个小时后的凌晨做了回应,还算是比较及时。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航旅纵横的小编还专门跑到了原博下面去评论解释。

然而用户们并不接受它的解释。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航旅纵横的小编第二天又再发微博解释。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甚至还发了一个正式的官方说明,说明其求生欲也是很强烈的。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据@航旅纵横方面的坚称:

1.该功能是默认关闭,在本人没有开通虚拟身份前,他人无法看到。2.当用户开通虚拟身份时,会提示虚拟身份用于与他人互动。用户需要自己填写昵称等虚拟信息,虚拟身份开通后,只有用户填写的虚拟信息是对外可见,而本人的真实信息其他人无法看到 3.用户可随时修改、删除虚拟身份,关闭该功能。

黑哥上手试了一下,它指的该功能应该是虚拟身份功能,这个功能确实是默认关闭的。

但是一旦开启建立虚拟飞行形象后,「与他人私信」这个功能是默认开启的,而大家在开启虚拟身份功能后大多数时候是会忽略「与他人私信」这个选项的,因此也不会去关闭的。这里要划个重点。

所以这也是这位网友能够被别人骚扰的原因。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所以建议大家就尽量不要开启虚拟飞行形象,如果开启了就一定要关闭 与他人私信」这个功能,否则说不定哪天你也可能受到类似于这样的骚扰。

对于这件事,广大网友的立场完全一致的:航旅纵横你就好好的做产品,提供好乘坐飞机的服务就行了,找准自己的定位,别整这什么社交功能。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接着黑哥又查了一下,呦呵,原来航旅纵横已经有了前科,在 2018 年就已经因为相同的原因引发的极大的争议,虽然运营方为此致歉了,但是看来依旧没有整改。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此前,你甚至可以通过这款App 查看到同一航班内任意乘客是哪里人,什么星座,经常坐什么航班,经常飞哪等信息。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而这些信息统统都是暴露在同行航班的乘客眼皮下,你看这事有多惊悚?

而时隔一年多之后,航旅纵横再次因为同样的问题被痛批,忍不住想问:你是有多想做社交啊?这么不管不顾的?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想做社交功能而半道崩殂的两款 App。

其中就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支付宝,三年前上线了一个社交功能:生活圈。

这个生活圈是支付宝基于实名制和大数据算法,将海量用户匹配到相应的社交圈中,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身份的人可以收到不同圈子的邀请。

但其中的一些圈子,比如校园日记、白领日记这两个版块,只允许女性用户发帖,只有芝麻信用大于或等于 750 分时,才可以进行评论。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结果因为充斥着大量大尺度照片而被媒体舆论痛批。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当时连王思聪还发微博骂支付宝。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后来支付宝不得不道歉并下架了该功能,后来还算是比较长记性,一直在专注做它的支付业务,反倒日活数量节节攀升。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另外那个已经停摆一年多的滴滴顺风车,看下它们之前的海报就明白它多想做社交了。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甚至连当时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都是这样的观念。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滴滴顺风车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当时是千夫所指啊,一片痛骂之声,最后不得不下架顺风车功能。

不能说顺风车的下架和这有些海报有什么直接关系,但至少从这些海报中可以看出滴滴对于做陌生人社交一块的野心,它比支付宝还要直接、露骨,这些理念也是导致了它对用户个人信息隐私的严重漠视,间接导致了之后发生的那些不幸。

所以说,不是社交类的 App 在抢着做社交,做了社交的 App,又不甘寂寞地要干别的。

其实也特别理解这些工具类 App,由于这些 App 使用时都是特定场景,比较有限。大多时候都是用完即走,比如说定个外卖,叫个快车,手机值机。

而一个 App 的用户数量越多、用户在 App 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年底报表上的数据也漂亮,直接影响到融资估值。人们在手机上做的最多的就是社交,所以这也正是 App 们抢着做社交功能的原因。

不过,你们怎么搞都行,但是一旦侵犯用户的隐私,会死的很难看的。自己是干嘛的要好好摆正自己的位置,尤其是社交领域,不是什么软件都适合插一脚的。

对于陌陌、探探的用户来说,由于本身就是抱有社交需求,所以对于遇到「约吗」早已司空见惯,用户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的,这很正常。

但是对于工具类 App,特别是这种具有线下适用场景的,本身的地理位置已经公开,基于这种场景下收到附近陌生人的「邀约」,而这个陌生人已经知晓你的部分隐私,这就会给用户带来一种冒犯感,这才是用户最为反感的。

所以说工具类 App 想做社交,你所失去的永远都比得到的多。滴滴顺风车就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同理,也不是所有软件都能做的成微信。

醒醒吧。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

备用号:科技灯下黑   kjdxh8

Telegram 群t.me/wldxh

9 号 QQ 群:833297326

为什么这些软件都想“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