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否在互联网秋名山上飙过车,下载工具都是每一个互联网冲浪人的刚需,特别是在曾经那个拨号上网,网速不佳的时代,互联网应用的主场景就是下载。
可随着光纤的普及,曾经的装机必备慢慢没了声音,现在能看到的下载工具,除了开源的那一批 「X」DM 家族,就是某一些被破解被优化的老版本下载器。
曾经风光一时的下载工具们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谁还记得当年的那只蚂蚁,谁还能想起来过去的那辆快车,下载工具市场成了一潭死水。
如果非要给下载工具的现状找个合理的解释,我片面的想来,一方面是高速宽带的到来,淡化了主打高速下载的下载器们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伴随高速宽带而来的,异军突起的网盘替代了资源分享的方式。
但谁也没办法否认下载工具的辉煌,特别是咱们这里的小伙伴对下载工具一直关注较多,所以一直想写这么一篇文章,让我回顾一下那些可能已经被我们忘却的下载工具,特别是在下载资源越来越难的当下,掌握下载这门技术活,了解下载工具的历史也许还是有那么一点价值。
一只小蚂蚁
1998 年的中国互联网,没有所谓的流量巨头,也少了流量驱动下的尔虞我诈,那时一穷二白的中国互联网,主旋律就是下载。
可当时的下载环境并不美好,国内骨灰级别电脑玩家从有限的出口宽带中,疯狂的汲取着国外的软件,但怎么也绕不过网速慢且容易断线的问题。
那时可没有什么断点下载的说法,一旦断线,就得从头来过。一个不到几 M 大小的软件,光下载就需要几十分钟,在那个按时计费的拨号上网年代,下载何其奢侈。
在这个下载工具空白期,有一款名为「NetAnts」的下载器站了出来,它的作者是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洪以容。
这只小小的网络蚂蚁利用当时可以利用的一切技术手段,被称为世上第一款支持多点连接、断点续传的下载工具。
在当时网络蚂蚁可谓第一个吃螃蟹的引路人,现在还能找到当初关于网络蚂蚁的安利文章,足可见它当时有多火热。
有了网络蚂蚁,国内用户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盯着下载,祈求成功,这只勤劳的小蚂蚁一点一点的搬运着属于网络的资源。
网络蚂蚁开拓了下载新时代,别的不说,现在诸如迅雷下载进度里的那种一小格一小格填色的设计也来自网络蚂蚁,它对后辈下载器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这款纯良心的蚂蚁网络并没有想着一统江湖,建起自己的高楼大厦,已经做到最好的作者突然停止了新版本的开发,就此归隐山林。
但无论怎样,网络蚂蚁是成功的,符合国情的设计收获了一大批真爱粉,更开创了下载时代的先河,蚂蚁虽不在江湖,但江湖上依然还流传着它的传说。
令人唏嘘的快车
有了那只小蚂蚁摸着石头过河探明了道路,就有人不怕淌水起身跟上,快车就是新一代的主角。
1999 年诞生的快车(FlashGet)很快崭露锋芒,这款地地道道的国产软件,一度为 219 个国家提供过下载服务,不是作者刻意宣传,而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像现在许多个人汉化软件一样,网际快车也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他们自发、无偿的将快车引进自己的网络。
快车继承了网络蚂蚁的全部优点,在更多线程支持、文件管理方面给出了更优的答卷,随着蚂蚁的停更隐退,快车很快迎头赶上成为下载器中的领军人物。
后续随着开发者侯延堂的打磨,细分了下载需求,尽量满足不同水平的使用需求,后来还内嵌了杀毒功能,为用户提供极致安全的服务。
当时作者侯延堂曾说过,他觉得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但这些宝藏却分布于 Http、Ftp、BT、eMule 等不同的下载源,宝藏成了孤岛,而他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孤岛串联起来,通过一站式的下载服务,节省用户的时间,满足用户的需求。
现在看来快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一跃成为用户们的装机必备,不过快车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在快车登顶后,像所有大软件一样放慢了更新维护的节奏,本来快车就是侯延堂在工作之余的产物,缺钱缺运营团队是快车绕不过去的问题,而且在快车发展的关键节点,作者一度沉迷魔兽世界,更新停止了一年有余。
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迅雷已经按耐不住野心,在快车停更的一年中,迅雷抓住机会推出了 29 个版本,平均 25 天一次,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抢占了快车手中 40% 的市场份额,迅雷的故事后边再详细讲。
结局如何已经不言而喻,这辆曾经的快车停在了 2015 年。
插曲的影音传送带
其实在快车发车的同一时间,还有个叫做「影音传送带」的下载器昙花一现,甚至一段时间内有和快车并驾齐驱的趋势。
这是因为影音传送带当时是唯一一款可以利用流媒体技术,下载只能在线播放的影音文件的下载器。
在下载工具领域,一招鲜吃遍天明显不适用,无论是同时代的竞争对手快车,还是后发制人的迅雷,都迅速添加了流媒体下载技术支持,而且不同于影音传送带 30 块的注册费,都是免费提供给用户。
免费的力量有多大,看看当初的 360 就能知道,所以哪怕影音传送带的作者仍坚持着更新维护,却很少有用户使用,传送带的昙花一现已成现实。
吸血的迅雷
在千禧年往后的中国互联网不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扛下去的时代,无论是洪以容的网络蚂蚁,还是侯延堂的网际快车,凭一己之力就能引领数年的过往已成为历史。
2002 年迅雷的创始人邹胜龙从硅谷回家创业,拉来了从百度辞职的程浩,仅在第二年的 8 月开发出了迅雷,寓意下载速度能达到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但新生下载器能否被市场接受还得看当时独占鳌头的快车是否打盹,刚刚进入赛道的迅雷没有一点用户基础,推广更是举步难艰。
迅雷在最艰苦的初创时期熬了下来,因为公司选址在深圳留学生创业园,又恰逢学生放暑假,没有被快车洗脑的年轻人成了迅雷的第一批用户。
后来短短三个月,迅雷注册量超过了 20 万人,这样的市场潜力不仅打动了 360 的周鸿伟,后来的谷歌都进行过投资。
一方面对手在玩网游停更,另一方面自己的市场前景被极其看好,迅雷抓住了机会,在那短短一年中注册用户直接翻倍,后来一跃成为互联网新贵,到了 2006 年过亿的用户成就了迅雷不可撼动的地位。
可迅雷一直有着吸血的称呼,这个恶名一直陪伴迅雷至今,成为迅雷抹不干净的黑历史。
说起迅雷你能想起什么,反正我最先想到的是 BT 种子下载,但 BT 下载这种东西需要上传者和下载者的配合,上传的人越多,下载速度才能更快,无人上传也就没有下载速度。
迅雷作为中间的掮客,享受其他 BT 用户上传的同时,把自己的上传文件进行了封锁,非迅雷用户无法享受迅雷上传带来的下载速度。
一快一慢的恶意竞争下,让只关心下载速度的用户倒向迅雷的怀抱,劣币驱逐良币,迅雷一家带坏了整个下载风气。
2006 年的时候,虽然迅雷在国内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仍要面临着被下载站点封杀的局面,国外的 BT 软件默认屏蔽了迅雷不说,还影响到了不少普通中国用户。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版权成了下载工具的又一道坎,荒蛮分享时代的落幕让迅雷更加如履薄冰,2008 年,美国电影协会六大电影制片公司联手将迅雷告上法庭,迅雷最后支付了几千万的赔偿。
加上迅雷盈利模式主要是会员+广告,广告多这一毛病咱就不说了,会员这个迅雷其实也挺难做的。
迅雷先是推出了离线下载功能,就是先把资源下载到迅雷服务器上,然后再通过迅雷下载资源,前面说了 BT 下载速度和资源自身热门程度是挂钩的,对于冷门资源,下载速度怎么也提升不起来。
利用离线下载,原本几天才能下好的资源只用十多分钟就能下好,所以一上线就受到了不少用户的好评。
但离线下载对于迅雷而言是不小的负担,服务器的电费网费维护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员专享是唯一的出路。
习惯了免费的用户对于不免费的迅雷难免会有所争议,这时异军突起的网盘悄然而至,让迅雷用户迅速流失。
迅雷可能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只是一味的增添广告,收割用户,像度盘一样增添了限速,昔日的王者跌落神坛。
夭折的旋风
在 2008 年的时候迅雷并非没有敌手,腾讯一手扶持的 QQ 旋风就是迅雷未来一段时间最大的竞争对手。
QQ 旋风背靠腾讯这艘大船,流量俨然是不缺的,再加上自身极简的风格,离线下载、云播等功能学的像模像样且收费更低(QQ 会员即可享用),从迅雷手中抢走了不少用户。
但下载器市场整体的颓势并没有消失,网速的快速提升,让下载工具显得越发鸡肋,有浏览器就能下载,市场的缩小让 QQ 旋风没有能熬出头。
加上以前定下的 QQ 会员就能享用 QQ 旋风的 VIP 功能的策略,成本支出明显高于回报,内忧外患下,QQ 旋风迎来了苏联解体式的夭折。
这对于迅雷而言无异于惊喜,腾讯的退出,让哪怕没那么良心的迅雷没有了竞争对象,坐上了下载工具的第一把交椅,直到现在。
总结
下载工具的没落已成现实,这是时代的选择,脱胎于互联网空白时期的下载器,当时受限于上网方式,受限于上网速度,下载工具是装机必备的刚需。
而随着高速宽带的普及,浏览器等内置下载器的完善,版权保护越发正规,以及分享资源方式的改变,在线点播的普及,用户对于下载工具的需求逐步减少。
何况现在很多像 IDM、FDM、XDM、PDM 等下载器大家族的出现,让用户越发分散,迅雷的落寞不过是时代倒影。
以迅雷为首的下载器过着安静的日子,但下载器的未来又在哪里呢,更节省本地空间的云盘可能正对着没有未来的下载工具发笑。
下载这件事将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不负责任地猜测一下,也许会走向两个极端: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看到关于下载的故事会觉得惊讶,感觉毫无必要,为何明明在线就可以获取到想要的资源,无论影视还是游戏,为何还需要复制到本地再处理,完全是多此一举,那些人好奇怪啊。。。
但对于少数人来说,下载这门技术也会像 RSS 一样,只会在小众玩家中传播,成为极客们的手艺,可能在他们看来,不管云端处理有多么快的速度,多么大的容量,只有下载到本机硬盘才会觉得安心,才算真正拥有了它。
我想,那里面一定有我。
备用号:科技灯下黑 kjdxh8
Telegram 群 :t.me/wldxh
QQ 群:1126130616